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乡村振兴隐约可见的躁动与不安

    信息发布者:李正光
    2019-08-01 10:07:01   转载

    0.jpg

    终于,在千呼万唤声中,另一只靴子落地!

    2018年9月26日,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颁布。至此,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三大顶层系统设计构建完成,只待号令出,地动摇!

    回顾自首次提出乡村振兴,到历次会议反复讨论酝酿,再到意见出台,在历次意见中并不多见,即使是时隔38年的城市工作会议也仅是在经济工作会之后召开,也未见如此规格。一方面凸显了对乡村振兴的重视,另一方面也看出乡村振兴问题的复杂性、艰巨性,是一项复杂的系统。

    通读规划,果然不负众望,整个内容洋洋洒洒三万多字,可谓包罗万象,内容涉及面之广、探索深度之深,远超想象,可以说是兼具战略与策略、理论的典范。在感叹之余,梳理出台前后的相关消息,不免又有些疑惑与不解,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点,特拿来商榷!

    乡村振兴隐约可见的躁动与不安

    一、包罗万象的内容是否真能包治百病?

    未必!

    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,不在于内容的包罗万象、面面俱到,而是要精准。

    国家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新时代七大战略之三、作为“三农”工作总抓手。这实际上就是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定位,乡村振兴是一项重大战略。战略是要解决核心问题,不同时期的战略,解决不同的核心问题,而非所有问题。好的战略,核心在于构建框架,制定原则,指明方向,划定红线,激发动力。

    作为统领全国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疆域内的战略,即使是三十万字、三百万字,依然不可能穷尽所有,内容愈详尽、愈具体,愈加拘束手脚和创新探索。与其三万多字,内容篇幅过长,太过面面俱到,与顶层系统设计提纲携领相悖理。倒不如列出大的原则和方向、划出红线和禁止条款,其余的交由地方、市场和农民。

    真正好的战略,既要有刚性底线和不可触碰的红线,更要有充满想象和创新的弹性空间,四两拨千斤!

    乡村振兴隐约可见的躁动与不安

    二、自上而下的完全主导能否奏效?

    谨慎曲高和寡!

    通读全文,读出的是自上而下的视角,读出的是全面主导、大包大揽,读出的是基层、市场的配角参与角色。

   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意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、顶层系统设计和基层探索、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地方作用、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四大关系。正是基于我国数千年发展史得出的科学判断。

    回顾数千年发展历程中,大多成功源自于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和探索,尤其是来自于乡村和农民。

    同时,回看三农问题自首次提出,至今已20年。几乎每年都位列一号,国家不可谓不重视,投入人力、物力、财力不可谓不多,但依然未解决,而且形势愈加严峻。再来看,近年来推动的一系列美丽乡村、特色小镇、田园综合体试点,多数已难以为继,反而是市场自发的成长更为持续强劲有力。再放眼全国,各地推动的示范区、产业园、试验区,大多成效甚微。究其原因,就在于忽视历史和经济规律,忽视基层实践和市场参与。

    因此,乡村振兴,与其大包大揽,倒不如制定好规则,搭建好平台,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,宽松的税收环境,给予基层和市场充分的发展与创新空间,反而能真正推动发展、创造繁荣。

    乡村振兴隐约可见的躁动与不安

    三、究竟谁来执行?

    战略执行决定成败!

    规划中虽明确一把手来总抓,但并未明确谁来具体执行,这才是关系乡村振兴战略成败的关键。同时,规划中明确提到了规划引领,但究竟以哪个规划为核心,谁来主导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,成为整合各类资源、要素、资金的总平台,这一点至关重要。

    整个过程看下来,与其说是各机构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执行,但更像是对乡村振兴话语权和主导权的博弈,依稀看到了当初美丽乡村、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情形,嗅到了无烟争斗的气息。推动主体不明,极易重蹈覆辙。

    乡村振兴隐约可见的躁动与不安

    四、无意义的指标究竟有多大意义?

    好指标是亮点,劣指标是乌龙!

    本次规划最大的亮点,就是创新性地提出22项主要指标,并且明确了约束性和预期性,相比以往,这是巨大进步。

    但很遗憾,细读指标体系便发现存在诸多硬伤。

    1、指标体系漏洞百出

    最直观的是指标目标值设置缺乏科学性。

    就拿整个指标体系中最关键的三个约束性指标举例。三个约束性指标分别是,粮食综合生产能力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。首先来看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”。要求2020年、2022年都超过6亿吨,而基期值已经超过6亿吨,也就是要求不减产,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,除非特大天灾人祸,怎么可能减产?其次来看“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”。2016年基期数据是60%,要求2020年达到75%,2022年达到78%,也就是要求前四年提高15%,后两年仅提高3%,依据何在?最后来看“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”。2016年是96.7%,要求2020年、2022年分别达到100%、100%,既然2016年已经达到96.7%,距离100%仅有3.3%的差距,而且2020年已经达到100%,又何必作为约束性指标?莫非期间还要道路损坏再来重新修?

    约束性指标尚且如此,预期性指标同样存在此类问题。真不知用此类所谓的约束性指标究竟要如何约束?用此类指标体系究竟所谓何故?

    2、约束性指标比例过少

    整个指标体系共5大方面、22个主要指标,但只有3个约束性指标,不足15%,甚至不能满足5个方面至少一项的基本要求。设定指标的初衷就是为了使目标能够量化,更好实现目标。同时,结合到乡村振兴战略本身,设定目标实际上是为了在执行过程中利于监督和考核,从而更加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。而该指标体系仅设置3项约束性指标,明显与设置初衷相悖。

    3、核心关键指标缺失

    与前两项相比,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各指标的选取缺乏考量。

    正如前面讲到的,指标是目标的量化,是为更好实现目标。而规划中明确提到,2020年,乡村振兴的框架体系基本形成;2022年,乡村振兴的框架体系初步健全。但在目前的整个指标体系并无充分体现,而仅仅是表象的物质层面,况且即使是物质层面,也只是无关痛痒的方面,更要命的是绝大多数还并非约束性指标,很难想象靠如此的指标体系究竟要达成什么目标?究竟能达成什么目标?

    乡村振兴隐约可见的躁动与不安

    再深一步思考,实际上是缺乏对乡村本质、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的把握。实现乡村振兴根本上是摆脱单纯自上而下的外源式发展,而是找到自下而上的内生性发展动力,改变以往“输血”式发展思路,增强“造血”功能,由被改造客体变为发展主体。对此,鹏哥曾在以往文章中有关于乡村四大基本要素、八大动力系统的详细论述,在此不再赘述。而作为核心抓手的指标体系的选定,正是应该基于增强乡村内在动力的思维来设置。

    乡村振兴隐约可见的躁动与不安

    指标的设定不能只是机械地按照20字方针硬套,而是回归到乡村发展动力,回归到“人、地、产”,最核心地围绕“人”来设定,尤其是涉及教育、医保、社保等基本民生层面和金融、土地、人才引进、技能培训等发展层面。

    总之,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,战略家看到的是扩内需、提经济和奔小康,智慧者看到的是新台阶,聪明者看到的是考核表,投资客看到的是新蓝海,设计师看到的是新文本,老百姓看到的是老宅子、钱袋子,可以说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    一句话,中国象棋博大精深,找本棋谱悟透“马走日、象飞田”是正道。

    乡村振兴隐约可见的躁动与不安

   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会及时删除。

    02.gif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